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来,在党旗指引下,一代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力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
作为烙印着中国百年工业化激情的热土,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和“风向标”,硚口的转型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建立丰功伟绩、推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生动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硚口的生动实践。
硚口发布微信公众号推出“建党百年·硚口故事周周讲”栏目,重温党在硚口的奋斗历程,从学习党史中汲取奋进新征程的强大动力。
在很多老一辈武汉人的心中硚口老工业区是梦的起点他们在这里挥洒汗水、书写青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红色工业”奇迹今天翻开百年党史画卷一起回顾建国后硚口工业的恢复及三大工业群的形成
硚口是武汉近代工业发源地之一。晚清张之洞督鄂,推行洋务新政,修筑铁路,兴建湖北炼铁厂、湖北枪炮厂,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之先河,创设纱、麻、布、丝四局,支持扶助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初步奠定了武汉近代工业的基础。但是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连续不断的军阀混战,硚口工业乃至武汉地区工业基础遭到严重破坏。抗战爆发后,许多工厂大批内迁,残存的民营工业又遭到日本侵略者的摧残,到解放前夕,硚口地区工厂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多数濒临破产,生产陷于瘫痪。建国后,在党的领导下,硚口地区的工业获得新生,形成了三大工业群体,从此,工业成为硚口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1949年5月,市军管会接管既济电厂、汉口化工厂、汉口被服厂、南洋烟厂、汉口汽车修配厂5家企业,并将汉口化工厂、南洋烟厂、汉口汽车修配厂、汉口被服厂分别更名为武汉化工厂、武汉卷烟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汽车厂、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零六厂;并扶持申新四纺织厂等私营企业复工生产。同年10月,国家投资在今解放大道667号兴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六零四工厂。同时,区政府大力发展区内工业生产户,使区内私营工厂和手工作坊迅速增加。
1951年,区内工业企业实行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制度。1952年,区内国营大中型企业中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在私营工商业中开展“五反”(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窃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国家经济情报)运动,在运动中各企业建立起工会组织。1953年,申新四纺织厂、武汉棉织厂和武汉制漆厂实现公私合营。
1955年前后,中央和省、市政府在硚口路、宗关和古田等地先后兴办中国人民解放军三五一零厂、湖北新华印刷厂、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湖北探矿机械厂、武汉制药厂、武汉机床厂、武汉制漆厂、武汉柴油机厂、武汉有机合成厂、武汉印刷厂等十余家工业企业。这些企业分别成为境内中央和省、市属工业企业。同时,区政府按中央政府政策规定,大力发展工业户和合作社企业。至1955年底,区境共有中央和省属工业企业9家、市属工业企业10家、公私合营工业7家、私营企业207家、合作社工业企业200余家。
1956年1月,全区掀起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私营工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在公私合营中开展了清资核产、定股、定息、经济改组、企业改革及人事安排等工作,全区有346家工业企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其中调整合并为国营企业的27家、公私合营企业88家、集体企业2家、合作社工业企业239家。
1958年,按照中央“四放四管”(下放工厂、下放建设项目、下放学校、下放干部;由中央管计划、管平衡、管技术指导、管监督检查和交流经验)的文件要求,区境内有96家省、市属工业企业下放至硚口区。武汉烟厂、武汉印染厂、武汉制药厂等近20家大型工业企业硚口区只管党务,行政隶属关系不变。武汉酒厂、武汉火柴厂、武汉油厂等70余家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党务和行政均由硚口区领导。
随着区境新建工业企业数量的增加,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区形成3大工业群体:
硚口路工业群:建有武汉卷烟厂、武汉化工厂、武汉搪瓷总厂、武汉火柴厂、武汉一米厂、武汉机床厂、武汉禽蛋加工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五零六、第三五五一、第三五一零工厂等25家工业企业;
宗关工业群:建有武汉第一针织厂、武汉国棉三厂、湖北交通汽车配件厂、武汉抗菌素厂、武汉无线电器材厂、长江电源厂、水电八局武汉机械厂等近30家企业;
古田工业群:建有武汉制漆总厂、武汉制药厂、武汉制氨厂、武汉无机盐化工厂、武汉染料厂、武汉轻型汽车厂、武汉公用客车厂、武汉柴油机厂和湖北柴油机厂、湖北新华印刷厂等近60余家工业企业。
至此,硚口区已发展成为武汉市新型工业区。
传承创新创业
增强动力活力
曾经的老工业遗址
蜕变成如今的
大型综合性产业园区
如今的硚口正续写
旧貌展新颜的好故事
学党史、悟思想
办实事、开新局
传承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让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用如磐初心、奋进步伐
全面开启硚口复兴新征程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