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时,斜风细雨寄哀思。4月2日,武汉市第四中学举行“缅怀院士精神,继承种子梦想”袁隆平特别奖颁奖仪式。来自该校各个班级的31名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博学少年”获奖。
▲获得“袁隆平特别奖”的学生代表登台领奖
武汉四中前身为博学中学,是我国最早的西式学校之一。1946年8月—1948年1月,袁隆平曾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中。在“重理算、授生化、近自然、习英文、强体魄”的办学理念熏陶下,袁隆平热爱体育、通晓英文,博闻强记,多才多艺。多年以后,袁隆平曾说:“博中是我最感亲切的母校,她给予我培养和教育,对我的成长起了决定性作用。”
为弘扬博学文化,袁隆平于1995年在母校始设“袁隆平奖学金”,激励广大学子奋发向上。20多年来,有近千名博学学子获颁“袁隆平奖学金”,他们在文、理、体、艺、飞等各个领域多元发展,其中肖梦简、张紫霖、陈君宇等人先后被清华大学录取。设立于2022年的“袁隆平特别奖”不仅仅面向学业突出的学生,也包括在其他方面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的学生,从而激励广大学子追寻院士足迹,秉承院士遗志,顺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潮,做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师生合唱《禾下梦》表达缅怀之意
颁奖仪式上,武汉四中学生代表深情演绎课本剧《喜看稻菽千重浪》,以此表达对袁隆平院士一生以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的无限崇敬之情。“能扮演袁隆平院士,这是我的光荣!”袁隆平青年时期扮演者、武汉四中高一(5)班学生梅宇昕说,排练的过程中,他一遍又一遍沿着袁隆平路在校园里漫步,去到桃李园的袁隆平铜像前思忖、揣摩,希望尽可能生动地再现袁老在校期间的朝气与志气。
▲学生表演课本剧《喜看稻菽千重浪》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隆平办公室秘书杨耀松做客武汉四中,以《继承袁隆平遗志,弘扬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给现场30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堂振奋人心的思政课。
杨耀松说,袁隆平院士有两个“梦”,—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有人说他成功的秘诀是:成功=知识+汗水+灵感+机遇,而真正引领、支撑他一辈子躬耕田野的,是一股强大坚实的科学家精神,即: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
▲杨耀松与学子分享袁隆平院士的“两个梦”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种子优良了,水稻才能根深叶茂,硕果累累。人就像一粒种子,只有身体、精神、情感都健康了,才能茁壮成长。”最后,杨耀松引用袁隆平院士的一席话激励广大学子,要学习“种子精神”,做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的人;做一个关注民生,为人民服务的人;做一个不怕挫折,敢于创新的人。
▲“袁隆平特别奖”获奖学生代表肖晗发言
“种子梦从来都不是空想,而是一步步踩实脚下的路,敢埋头,敢作为。用知识丰富阅历,用汗水感知生活,哪怕‘畏途巉岩不可攀’,也要‘会当凌绝顶’,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袁隆平特别奖获得者、该校高三(1)班学生肖晗表示,今年是袁老离开我们的第三个清明节。袁老在四中学习生活的轨迹虽说不长,但他对莘莘学子的影响却很长很长,他在这里埋下了“忠于热爱,不负青春”“勤朴博学,个性发展”的种子,这些种子早已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学生们倍感鼓舞
硚口区教育局主要负责人表示,袁隆平院士是武汉四中卓越校友,勤朴博学是先生一生的写照。离开母校的日子,先生常怀赤诚之心,先后6次回武汉四中探望。为弘扬博学文化,慷慨解囊设立奖学金,是他对博学学子成长为国家栋梁的殷殷嘱托。学生们走过先生走过的路,走进先生坐过的教室,走在先生钟爱的校园。希望学生们如先生所愿,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奔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大道上!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