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距今110年前,汉口长堤街262号新出现了一家“高洪太”响器作坊。随着作坊的锣声响起,洪亮的声音,悠扬的余韵,让人心神为之亢奋。“高洪太”响器因其音准高、音质宏壮而为客户所推誉。
清朝初年,在汉口花楼街和统一街之间形成了一条长约70米、宽约2米的打铜街,集中了汉口铜器业的四大行帮,即大货帮、烟袋帮、响器帮和财神帮,康熙三十年(1691)组建了江南京南公所,系铜锣坊、徽锁坊、铜镜坊、红铜坊、铜盆坊、喇叭坊等铜器业的议事中心。清朝末年,硚口长堤街成为冶炼作坊集中区域,产品在此集中销售。“高洪太”响器作坊的创办者为黄陂甘棠铺高家河人高青庵。高青庵12岁跟从舅父王家重学制铜锣手艺。王家重开办了王宏昌响器店,清朝宣统元年(1909),王宏昌响器店倒闭后,高青庵回乡务农。因为身怀制锣手艺,高青庵即到汉口闯世界。
“高洪太”响器作坊以生产班锣、马锣等小件响器为主。因为注重响器制作质量,讲求信誉,“高洪太”在汉口响器行业名气越来越大。1931年,“高洪太”响器作坊扩大生产,品种增加到20多种,作坊工人最多有40多人,成为武汉三镇规模较大的铜锣加工作坊。1945年抗战胜利后,“高洪太”响器作坊一个关键机缘,让它在国内响器界名声大震。
京剧大师梅兰芳1946年在上海重出江湖,总觉得铜锣音质不够,无虎啸之声。梅兰芳找到上海最有名的响器铺“老德泰”,“老德泰”老板也没有办法,但给梅兰芳推荐了汉口的“高洪太”响器作坊。“高洪太”和梅兰芳签下制作铜锣的订单合同后,高青庵立即和定音师高永运潜心研究、日夜攻关,改进大古锣,制作了一面音质清纯、音域宽广、音色洪壮的铜锣。梅兰芳和他的乐师王亵元试用后十分满意,命名为“虎音锣”。从此“高洪太”制作的“虎音锣”成为京剧舞台不可缺少的响器。尔后。“高洪太”研制出直径2米的大铜锣,出口到欧美,成为西洋乐队的新器具。
作为全国响铜器的重要制造基地,以“高洪太”为代表的汉锣与奉锣、京锣、苏锣并肩骈立,成为全国四大名锣之一。“高洪太”不拘限汉口一隅的生意,还和上海“老德泰”、天津“吉庆衡”、北京“永义合”、西安“吉庆福”等乐器店联合,扩大业务范围。在民国晚期,不同凡响的“高洪太”,是武汉响器作坊的龙头,生产双光钹、加官钹、白锣、京镲、川钹、铙等50多种响器。
作者:王晓清
来源:硚口发布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