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降噪显神通,工地居民和谐共生

古田四路的汉江云宸,是硚口区首个城市更新项目。从去年10月动工以来,工地用心用情用智精准降噪,效果显著,与周边居民和谐共生,促进城市更新更上一个台阶。

“我家与工地仅一步之遥,直线距离不过50米,去年底工地动工,噪声与灰尘问题让我天天投诉,连门窗都不敢开。”家住古田帝园小区的居民张小翠回忆道,“然而转瞬之间,工地变得不再喧嚣,灰尘也少了。我每天下楼散步,看到小区环境越来越好。”

邻居王琦补充说:“哪怕凌晨一两点,给城管发微信,也都能迅速得到回应,噪声问题当晚解决。”

“从最初的每季度投诉200多起降至如今的个位数,高效办好降噪这件事,已经形成了硚口降噪经验。”硚口区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张涛感慨万千。

▶️用心用情用智,办好降噪这件事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硚口区是如何精准施策,高效办好降噪这件事的?

党建引领“立即办”

位于古田四路的汉江云宸工地,四周小区林立、居民密集。工地动工之初,硚口区综合执法大队直属一中队随即在工地内设立“党员降噪工作室”,构建化解噪声矛盾的长效机制,以党建为引领,实现源头管控,城管、社区、项目与居民面对面交流沟通噪声问题。

“夜半‘咣当’声扰人清梦。”“墙头射灯直照卧室。”“清晨敲击声十分刺耳。”在党员降噪工作室内,居民的诉求,被执法队员详细记录、工地负责人细心排查,精准高效解决诉求,有效化解矛盾,为居民营造宁静的生活空间。

▶️综合执法队员倾力守护宁静

执法队员孙凯悦主动留下电话、加居民们的微信:“有任何噪声问题,请随时跟我联系。”把民生服务的触角延伸至居民身边,既贴近民意,又温暖民心。

“作为硚口区首个城市更新的标杆,也是武汉市旧改的典范社区,我们致力于为古田老工业基地注入新活力。我们始终将降噪举措融入工地的各个方面,与周边居民友好共处。”武汉建工现场负责人张超说道。

降噪措施“随时办”

在硚口城管的指导下,工地下先手棋,变被动为主动,做好多项降噪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噪声问题,确保社区环境的宁静与和谐,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

挖机发出的“咚咚”声,是工地的常见的噪声源。施工方提前谋划,每天下午给翻斗的轴承加注润滑油,每周更换所有轴承,消除噪声源。

▶️更换挖机轴承

重型车辆碾压钢板接缝处容易发出“哐当”声,工地的出入口铺有200多块钢板,项目部定期检查每一处接缝,并在错位处垫上草皮,缓冲减噪。

▶️钢板垫上草皮,缓冲减噪

清晨七六点的“叮叮”声是房屋主体结构成型,进入模板加固阶段时,施工人员敲击砂浆罐防止混凝土结块的声响。根据常年的降噪经验,硚口城管建议工地将敲击的金属锤换成橡胶锤,刺耳的“叮叮”声变成沉闷的“砰砰”声,噪声降低数倍。

深夜的“滴滴”声,是每晚渣土车进出工地发出的“鸣笛信号”。为此,工地安装了洗车槽隔音棚,出工地清洗时,洗车更安静。同时,工作人员配备手电筒,手电筒闪一下停、闪两下走,车队在手电筒信号的指挥下,进出工地井然有序,无声处胜有声。

▶️安装洗车槽隔音棚

重型车马达的“轰轰”比较强劲,为此,工地在基坑与地面间新建了缓坡,坡度降低10°,有效降低了车辆发动的引擎声。

工地的一系列精准降噪举措,成效显著,周边居民的满意度显著提高。

▶️综合执法队员晚上深入社区,收集居民反馈

便民设施“贴心办”

工地在做好降噪的同时,积极解决周边居民的实际问题,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

工地附近有一条双车道土路,是常青里小区居民进出的必经之路。每到下雨天,这条道路不仅泥泞不堪,而且下水道堵塞积水严重。工地主动为居民们免费维修路面、疏通下水道和窨井盖。“每次下雨天走这条路再也不怕溅一身的水了。”居民们满心欢喜。

古田帝园小区有一处老旧车棚,常常车满为患,十分拥挤。工地将其扩建,并加固成钢架结构,不仅让居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也杜绝了电动车进电梯带来的安全隐患。

▶️老旧车棚(左)扩建后焕然一新(右)

维修车棚的同时,工地发现几个小区之间的年逾30年的围墙岌岌可危,于是花了10天的时间,为周边小区维修了近300米景观围墙,兼顾安全与美观。

▶️“危墙”变“安全墙”

细心的施工人员还发现,武柴宿舍没有电梯,很多八九十岁的老人下楼聊天、锻炼,自带板凳很不方便,于是,他们在小区内安装了4个长2.5米的休闲椅。有了这些座椅,下楼溜达的居民变多了,增进了邻里的感情。

▶️工地为周边居民安装休闲椅

工地四周1200米的围挡上还装满了喷淋,24小时喷淋降尘。工地自备洒水车定期洒水降尘,倾力打造绿色工地。

精准、细致、高效、持续的

降噪举措

赢得周边居民的包容和理解

营造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

让城市成为美好生活的载体

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开启新篇章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