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级小管家到长江弄潮儿,“冠军摇篮”体教融合孕育“四冠王”

7月16日,武汉长江畔,一年一度的“渡江节”鸣枪开赛,2000多名“泳士”如蛟龙入海。在激烈的个人抢渡赛中,24岁的张子扬以11分21秒06的优异表现第四次夺得男子组冠军,创造渡江节历史最好成绩。“还是那个机敏、沉稳的样子,就像小时候的放大版。”当镜头对准这位“四冠王”,63岁的硚口区体育馆小学退休教师王红凝望着屏幕欣喜不已。

2025年度“渡江节”,张子扬获得竞渡男子组第一名。 

这位2001年出生的游泳名将,不仅是公开水域和室内泳池的双栖选手,更曾代表中国征战东京奥运会、世锦赛,并在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上为湖北队摘得3金2银,2023年杭州亚运会勇夺10公里游泳冠军。他的连番夺冠不仅是体育的荣耀,更折射出硚口教育“体教融合”模式的深远回响。    

“他小学时就是‘全能班长’。”王红翻出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娓娓道来。在王红的记忆中,小学时的张子扬已是“靠谱”的代名词:作业本字迹如打印般工整,错题本整理得像教材;身为班长,他提前一天核对升旗仪式队列,身姿挺拔如松;班会发言沉稳有力,甚至被教导处赞为“比老师讲得还动人”。运动会上领喊口号、艺术节组织排演……他总能用小指南针般的领导力带着集体向前奔。  

就读于体育馆小学时期的张子扬。  

课堂上学写作文—“生活万花筒”。  

课间时分,活泼搞怪。  

奖牌多多,不骄不躁。  

“当年那个主动说‘老师您歇着,这事我来安排’的小大人,果然把这份拼劲带到了更大的赛场。”王红的骄傲源于张子扬的成长轨迹,更源于母校的育人体系。值得一说的是,张子扬与郑钦文是同班同学,当年每天共同经历早操、上学、放学和体校训练的日常生活。每当其中一人有外出比赛时,另一人便会帮忙带回请假条、作业或试卷。五年级后,郑钦文转学,张子扬学到毕业,后进入省游泳队。  

据了解,被誉为“冠军摇篮”的硚口区体育馆小学,已走出伏明霞、郑李辉、肖海亮、胡佳等11位世界冠军,斩获19枚奥运金牌。其核心密码在于“体教融合”的创新实践。学校开设游泳、体操、摔跤等12个“冠军社团”,让每个孩子找到运动支点;更与湖北省崇仁体育培训中心深度合作,共享“冠军精神”育人资源、优质师资及训练平台。最具突破性的是“双师体育课”模式:专业教练负责技能训练,文化教师同步跟踪学业,破解“学训矛盾”。张子扬的成长正是缩影——泳池边写作业、赛途中背单词,文化课与专项训练无缝衔接。这种“专业筑基+文化托底”体系,铸就了“书桌连着领奖台,教室通向世界杯”的教育传奇。    


该校校长鄢明丹介绍,双师模式不仅培养冠军,更塑造“人生冠军”,“我们不追求‘冠军批量生产’,而是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人生冠军’,通过动态评估机制,既保障张子扬这样的好苗子得到专业训练,也为普通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平台”。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