硚口:用好“1345模式”积极探索老旧城区社会治理新路子

硚口区紧紧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总要求,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政治引领延伸到市域社会治理最末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1345模式”,努力答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考题”。

坚持“一个引领”

把好社会治理“方向盘”

坚持党建引领,织密组织体系,搭建“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组建小区(片区)党组织481个,成立楼栋党小组1076个,遴选党员中心户2813家,全区126个社区、992个网格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厚植“红色头雁培育、红色阵地建设、红色物业打造”等八大红色基因,把党的政治引领延伸到市域社会治理最末端。不断完善“党建引领、多方参与、社会协同”机制,建成标准化小区党群服务驿站345个,打造汉正街“江城红领驿站”等示范基地,真正把党的领导植根于市域社会治理全方位和各环节。

做实“一个中心”

建强综合治理“主阵地”

坚持“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加快推进区、街道、社区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整合纪委监委、信访、法院、司法及群团力量入驻,实现“集中办公、集约管理”,融合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政法智能化应用中心集成共享、集群服务,全面推动综治中心“五化”(建设实效化、机构实体化、功能规范化、运行联动化、工作方式智能化)建设。突出“实战指挥平台”作用,建立面积约2800平方米的区综治中心,整合职能部门及律师、专业调解等力量,实现“调、诉、访”人员联动、资源联用、问题联解。突出“一线处置平台”作用,11个街道、126个社区全部建成综治中心。

畅通“三种路径”

用活分层齐治“指挥棒”

建立三种问题处置路径,健全网格发现上报、街道研判分流、部门协同响应机制,实现资源统一指挥、力量统一调配、部门统一联动、问题统一处置。一是排出一般问题,现场办理。将网格作为发现风险的第一触角和消除隐患的前沿阵地,推进网格长专职化管理,打造“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的全科网格模式。二是报出重大问题,联动处理。拓展“微邻里”集成利用,畅通“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联动处置重大问题,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三是分出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多元化解机制,疑难复杂矛盾纠纷提级研判、整治和解决,实现复杂问题统一受理、联动处置。

健全“四项机制”

厚植融合共治“智慧树”

创新平安硚口建设协调联动机制,有序高效推进市域社会治理工作。一是信息联通机制。完善情报主导运行机制,建立报告报表制度,畅通上报下派、信息共享渠道。二是会商联处机制。通过“常驻+轮驻+随叫随驻”模式,以综治中心为牵头单位,以政法、信访、司法、妇联为“常任理事”,其他单位按需参与,实现问题联治、多方协同。三是指挥联调机制。用好综治中心分流指派权,建成集分析研判、指挥调度、远程指导、实时监控、应急处置等多功能合一的指挥室,强化“收—研—交—办—督—结”工作闭环,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待、一条龙调处、一揽子化解”。四是联防联控机制。坚持“天网”(“雪亮工程”)、“地网”(智慧平安小区)、“人网”(网格化管理)三网合一,全面提升立体化防控能力。

建强“五支队伍”

铸牢多方联治“同心圆”

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队伍,积极推动社区党员、志愿者扎根社区网格,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一是建强专业骨干,深化社区善治。选优社区“两委”成员929名,育强社工机构12个,配齐网格长992名,落实“晨会制”“走访制”“守夜制”,完善网格化管理绩效考核平台,推进社区精治善治。二是铆实警律协同,助力基层法治。落实“一社区一民警一律师”制度,推动“派出所、司法所、律师所”三所协同,助力社区治理法治化。三是拓展“三方联动”,完善小区共治。深化居民区治理“365”工作体系,推进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合作共赢。加强业委会党的领导和规范化建设,推行“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推动老旧小区物业全覆盖,物业企业党组织覆盖率100%。四是凝聚社会力量,做实街坊群治。组建“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社会组织”党组织“红色联盟”,组建近500支、14万名专兼职志愿者,发动1.7万名党员下沉,动员2万余名老党员和热心居民,筑牢“群防群治”防线。五是充实巡防队伍,巩固平安之治。建立258支、2764人的治安巡逻队伍,配备智能巡逻车600余辆,确保一方安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